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58-01
1、危机前后安徽对外贸易的进步情况
金融危机爆发前安徽进出口总额一直位居中部各省第一。 2007年,安徽对外贸易大体上维持迅速增长的态势,在结构上呈现出口、进口均衡增长的进步格局。全年达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9.3亿USD,增长30.1%,全年达成贸易顺差17.1亿USD,比2006年增加了2.9亿USD,外贸依存度为16.5%,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可见,安徽对外贸易处于不断进步中。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成上升趋势,工业制成品出口角逐能力不断增强;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已经形成以欧盟、美国、日本为重点,遍及全球的多样化格局,并且愈加多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加入到出口贸易的队伍中来,经营主体日趋多样化和贸易方法多元化;要紧资源性产品进口迅猛涨长;市级出口迅速增长,省直出口增速减慢。总体的外贸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
危机爆发后,安徽外贸结构的问题也伴随经济危机的爆发日益凸显出来。若不可以尽快解决这类问题,对安徽外贸持续协调进步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受危机影响,安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持续降低,绝大部分都是借助外资在维持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156.4亿USD,居全国第14位,比2008年降低22.5%,大于全海外贸降幅8.6个百分点,降幅排在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中,我省外贸降幅排在第3位,小于山西和河南。进出口值居中部第2位,比位居第1的湖北少15.8亿USD。2010年,安徽外贸开始出现回升的趋势,但整体速度慢于全国,拉动外贸回升的内外部原因尚不稳定,制约安徽外贸进步的结构性原因依旧存在,一些新兴产业、新的外贸增长点尚未反映到外贸进出口营业额中。主体贸易方法进出口降幅愈加明显,作为对外贸易方法主体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分别为122.9亿USD和26.7亿USD,合计占外贸总值的95.7%。但二者分别降低了23.6%和21.8%,降幅均超2成,大于全国降幅10个和8个百分点。另外,外商投资设施进口仅1亿USD,降低近6成,降幅过大。重点地市进出口降低过多;较危机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出口额大体上比较平均的状况来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主体经营者降幅较大。
2、安徽对外贸易的进步的前景
虽然安徽对外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外贸降幅超越两成,但大家也应看到,在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外贸政策用途和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对外贸易的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会也有挑战。
2010年降幅逐步收窄,年底呈现回升势头;部分区域进出口逆势增长,出口加工区达成进、出口双增长;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借助自己经营灵活,适应能力强的特征,获得了进步空间,进出口开始大幅回升,对外贸的拉动用途不可小视;两矿”、汽车等重点进出口产品呈现出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势头,呈现出多元进步的态势。安徽可以借助目前大好的经济环境进步对外贸易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然而,危机也给安徽的外贸进步带来了挑战。安徽进出口市场本身就存在集中程度偏高的现象,对日、美和欧盟的贸易额占总额的一半,目前因为这几个贸易伙伴遭到的经济冲击比较大,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纷纷采取守旧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遭到了较大的影响, 这必然对外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影响;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主要依赖价格优势与其他进步中国家进行角逐,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USD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遭到抑制。
3、安徽对外贸易的进步的对策考虑
面对激烈的市场角逐和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紧急经济进步问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切实调整好外贸结构,促进安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进步。
对外贸易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导力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紧方法,也是扩大和吸纳社会就业的现实载体,因而,需要高度看重对外贸易的要紧用途,想方设法提升外贸总量;应当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出口创汇指标的观念,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抓好以引进技术为重点的进口工作,把引进海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施作为一项紧迫的策略性任务,以此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本钱,促进安徽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外贸进出口的协调平稳发展;改变过去贸易产品大都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或技术成熟商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极少,出口商品的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形成以机电商品、高新技术商品为龙头,轻纺商品和农副商品为两翼,加工贸易为要紧形式的进出口新格局,改变进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在进步欧、美、日、港等主要市场和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拉美、非洲、中东、俄罗斯及东欧市场,使安徽出口市场在区域之间、发达国家与进步中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布局,优化市场结构,并且积极融入全国三大地区经济的进步,统筹地区进步,缩小区域差距,以促进安徽对外贸易的整体进步。
作者单位:唐丽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谢了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