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步入新正常状态、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与行业监管的日趋严格,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管控的重要程度更加突出。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致使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定价方法和收益水平等发生变化,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和革新,构建资产负债表基础上的各种表内外资产、负债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银行业务的进步变化。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近况和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进步从高速度增长向优质进步的社会背景下,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及网络新金融的多重冲击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逐步发生变化。资产方面,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占比呈逐步降低趋势,非信贷类市场化业务比重日渐提高;负债方面,传统中长期稳定和低本钱的存款流失加剧,同业负债、协议存款及大额存单等主动负债的规模不断上升,负债结构变得愈加多样化,期限以短期为主、负债稳定性变差、负债本钱提升。在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改革和新会计准则推行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需要顺势调整。
2.1监管环境趋严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新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需要,增加了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表外高风险资产加权换算及动态拨备等内容,对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设定了更高的门槛。2018年资管新规后,对于非保本理财项目,要打破刚性兑付,达成净值化管理,而对于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的保本投资理财,与非保本投资理财资产管理的属性存在本质差异,两者需明确划分。商业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项目一直以来在负债结构中充当着临时调节工具,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银行保本投资理财业务将逐步降低,最后被其他负债商品如结构化存款、大额存单等所替代。
2.2利率市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新挑战
2015年十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下限,中国利率市场化初步推行。2019年8月,央行推行贷款市场价格利率改革,利率市场化又迈出了重点一步。LPR改革以来,利率呈降低趋势,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明显下行,致使资产收益降低,尽管银行FTP价格也随之下调,但利差收益收窄,使商业银行减少负债本钱的意愿加大,高息揽储的动力降低,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重压与盈利的重压增加。银行将倾向于扩大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借短贷长,同时将贷款投放给想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以获得高收益,增加高风险资产。另外,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自主定价模式,对顾客资金的流动产生影响,顾客会在对商业银行存款资金价格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存款银行,增加了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提高了银行负债的本钱。
2.3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新挑战
2018年1月1日推行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分类和计量方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管理和定价管理有肯定影响。第一要考虑票据贴现、资产管理计划、股债权投资等在新准则下需要重新分类的业务利率波动对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影响,并据此确定资产配置目的;第二是买卖对手的预期信用风险,因为新准则下以摊余本钱计量的金筹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筹资产范围略有扩大,所以计提减值的金筹资产范围也略有扩大,需要从减值本钱上考虑资产配置的必要性;最后是商品定价的影响,定价中要充分考虑对减值、资本的影响,以保证定价可以有效覆盖有关本钱。
3商业银行应付新挑战的资产负债管理对策手段
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加速拓展,伴随监管变化、利率市场化及与国际接轨等的推进,金融市场革新业务和表外业务飞速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伴随顾客金融服务需要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营运管理日趋综合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从传统表内业务及单一授信模式占主导,逐步向表内外和集团顾客与子公司及上下游的全方位、全链条式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3.1打造涵盖表内外业务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需从主要面向信贷市场向金融市场等范围拓展,涵盖包含表内信贷资产与表外理财、投行发债等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方案。现在,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大多以固定收益类资产占主导,标准化商品及权益类资产占比较低。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从资产多样化的角度,全方位改进目前的投资体系,逐步提高资产买卖业务,通过证券化、资产出售等方法调整资产结构,增加优质、高收益资产,提高资产组织与配置能力。在负债管理方面,以本钱为导向,加大对各类表内外负债的统筹管理,合理安排负债结构和期限,通过货币市场、同业市场,做好负债结构的优化。积极推进筹资工具革新,做好主动负债的结构管理,加强金融债发行,以主动和灵活的负债管理,减少期限错配程度,改变资产负债表“借短贷长”的情况,减少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
3.2探索适应资管新规需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年底,使因新冠疫情对商业银行资金端和资产端产生的双向冲击重压有所缓解。商业银行在锁定存量资产的基础上,继续自主调整资管业务整改计划,健全配套政策安排,加强革新支持力度,为存量资产处置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一是在负债管理中,商业银行将部分表外投资理财转移到表内存款、货币基金等类固定收益商品上,调整银行的负债结构;通过增加强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商品,主动把握商品推出节点,研判商品价格高低,为资管新规推行后留存投资理财客群、接续回流资金提供标准化投资商品;二是在资产管理中,在统筹协调资产组合风险回报与优化资本配比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VA测算工具,调控资产规模和结构,构建以资本和收息率为中心的价值传导资产管理模式,争取资产收益最大化。同时,对于部分没办法消化需要回表的存量非标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可依据筹资项目的特征,革新符合监管规定的信贷商品,以满足企业的不同信贷需要。
3.3加大LPR改革后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案
LPR改革以来,有效推进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LPR价格已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要紧参考,并影响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贷款利率隐形下限被打破,贷款利率明显下行。现在来看,商业银行负债本钱并未明显减少,但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减少负债本钱成为势必,进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加大自主定价能力,构建LPR下的新型利率管理体系和定价考核体系,健全存贷款定价方案。
负债管理中,在存款基准利率维持不变的状况下,商业银行可针对不同期限的存款采取差异化定价利率。一是批量的差异化定价,比如针对不同行业、规模或途径进行差异化定价,给予达到肯定规模的途径批量顾客更打折的价格;二是定向的目的顾客定价,比如在某个阶段对信用较高的某类别顾客给予更打折的商品和价格;三是一对一的顾客定价,具体剖析某一高价值顾客的综合贡献水平,结合顾客的价格敏锐度,进行一对一的特殊定价。同时,在贷款利率下行的趋势中积极调控负债本钱,维持息差稳定,通过适度运用同业存单、协议存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主动负债方法,灵活管控资金来源,着力提高储蓄存款与结算类存款占比,优化负债结构,减少负债本钱。
资产管理中,充分考虑本钱、风险和收益原因。一是健全FTP定价体系,做好LPR、贷款利率与FTP相互影响的剖析研判,主动打造市场化的、联动统一的FTP定价和外部利率授权管理体系,将信贷市场价格变化与内部绩效考核高度关联,使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紧跟市场导向,全方位体现资金本钱和流动性溢价,调控资产业务进步;二是努力减少运营本钱,资产定价主要考虑推广成本等与业务进步直接有关的本钱,本钱的高低影响商品的定价;三是对顾客进行风险辨别,打造LPR与顾客贷款利率间的分层管理机制。LPR是银行对最好顾客的贷款利率,顾客信用等级、企业规模与行业地位等的不同,会致使银行授信的风险不同,因而考虑不同顾客与LPR间的信用价差,对顾客推行差异化定价,会更好地避免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
3.4加强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
在新会计准则下,需要商业银行从风险和收益角度科学分类和管理各类资产与负债。一是对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要前瞻性剖析利率趋势和波动影响,提前预判配置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收益与风险,进行综合平衡后确定配置策略。二是根据预期损失模型计提拨备将增加资产减值筹备,对信用资产管理提出更高需要。商业银行采取小心风险管理方案还是采取宽松风险管理方案将直接影响信贷资产的减值金额,需要对现行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加大信贷本钱管理,优化资产结构。
4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是达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既要适应宏观政策的变动,又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要在风险约束下,达成资本回报和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新正常状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监管的新需要,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定价方法、管理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转型升级的道路还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曲折前行。